《邯郸晚报》:谈鞘内镇痛泵控制恶性癌痛术

发布时间: 2018-11-13 18:47:11    责任编辑: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浏览:

(《邯郸晚报》 2016年3月29日 第9版)

《邯郸晚报》:谈鞘内镇痛泵控制恶性癌痛术



癌痛是癌症病灶增长、转移侵犯相邻组织感觉神经诱发的疼痛。这种疼痛在身体内的传导通路是由受损害的神经末梢,通过神经纤维上传神经干,进入脊髓再上传大脑,经大脑相应的神经中枢整合处理再下传到疼痛病灶受损害的神经末梢,方能使患者适时诉说出疼痛的性质与大致的部位。本期健康大讲堂,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史计月为大家介绍一种控制恶性癌痛的医疗手段——鞘内镇痛泵。史计月表示,比较普遍的口服、静脉、肌注镇痛,均是通过静脉血液传输药物到大脑,抑制疼痛信号的传播程度达到镇痛目的,因而需求量较大。若能够将镇痛药直接注射至椎管的脑脊液中,直接作用于脊髓,阻断或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镇痛药物的用量则会显著降低。蛛网膜下间隙(脊髓与保护脊髓的硬脊膜间一个充满脑脊液的组织间隙,俗称“鞘内”)植入式注射系统(简称“鞘内镇痛泵”)是上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发明的恶性疼痛治疗专用设备。以最常用的癌痛治疗药物吗啡为例,鞘内吗啡泵入每天镇痛用药量仅相当于口服用量的1/300、静脉用量的1/200和椎管硬脊膜用量的1/100,且镇痛质量显著提升。

手术操作完成后,依据既往每天口服或静脉镇痛药量核算鞘内注药浓度与剂量,配制好药液注入微电脑镇痛泵药盒内,调制好微电脑输注速度,使用一个蝶翼穿刺连接管与鞘内注药盒连接,持续鞘内注药达到有效镇痛目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鞘内镇痛泵注药导管长期放置在脑脊液中,不但需要避免被腐蚀退化或异物刺激脊髓诱发慢性炎症反应,而且需要通过严格的管理避免外源性脊髓感染的发生。因而,设备耗材质量要求高,穿刺操作技术要求严格,日常管理要求规范,自然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大量使用吗啡镇痛药物(如吗啡缓释片每天达到200毫克以上)、不能耐受吗啡为代表的麻醉性镇痛剂毒性反应、不能够使用疼痛微创治疗方法有效镇痛的患者。国内推广应用15年,以其高效镇痛效能、低微镇痛药副反应及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受到以重度晚期癌痛为代表的大量恶性疼痛患者的青睐。

史计月介绍了最近的一个病例:77岁的李老先生,患头颈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3年,出现胸背部难以忍受的疼痛9个月,确诊肺、肋骨、胸椎、脾等脏器组织癌转移,先后在多家医院控制疼痛效果不佳,慕名来到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控制顽固性癌痛。老人被抬入病房,痛不欲生的状态令家人焦躁,快速静脉注射强效镇痛药吗啡,随后采取静脉泵注吗啡,发现24小时吗啡量达到100毫克方控制疼痛,且需要使用大量的止吐、镇静药物辅助治疗以减少吗啡的毒副反应。伴随的精神萎靡、腹胀、便秘、谵语及间断的躁动,使亲属紧张的心情难以舒缓;而随之发生的电解质紊乱与肝肾功能异常也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对此,疼痛科主任史计月教授提出并经患者亲属充分理解与同意决定使用鞘内镇痛泵控制疼痛。

值得欣慰的是,启用鞘内镇痛泵12小时,李老先生的顽固性恶性疼痛随即消失,24小时停用其它所有镇痛与辅助用药,5天全面矫正既往镇痛药物诱发的生理功能异常,睡眠、精神、心理基本恢复正常,达到基本生活自理。术后6天高兴地步行走出病房转院回当地医院进一步治疗。

史计月告诉记者,李老先生此例应是我市首例此项技术受益的患者,随后,他们科室将认真总结,进一步引进与优化完善提升此项技术的流程,提供更多更好的鞘内镇痛技术,满足不同镇痛需求的患者,为促进邯郸市癌痛规范化治疗做出更多的努力,使恶性疼痛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国际先进的治疗技术。

本报记者郭晓月

史计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手术期管理分会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河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和麻醉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麻醉学科工作34年,为全国知名临床麻醉、疼痛诊疗专家。擅长晚期癌痛、带状疱疹疼痛、术后慢性疼痛、腰腿慢性疼痛疾病等疼痛疾病的诊疗。近年关注疼痛与手术患者整体健康管理,提出多项创新理论与技能。认为健康技能是慢性疾病患者预防与康复的关键与基础,倡导建立“战友”式医患关系,共同与疾病做斗争。